教学督导信息
【2024】(第153期)总第153期
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课程教学与应用紧密联系,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步强化
---介绍经济管理学院董凤丽教授《社会调查与研究设计》研究生课教学特点
督导员 吕淑霞
近日,本人听取了经济管理学院董凤丽教授讲授的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设计》。该门课程是农业管理专业领域主干学位课,24学时,1.5学分,选课人数106人。《社会调查与研究设计》主要探讨数据获取、论文设计的一般方法,是发现、分析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行有效展示的指导性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导论,社会研究问题的选择,概念、变量与测量,社会调查的设计与实施,毕业论文设计及如何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等。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基本理论、概念及方法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文献研读、整理,了解论文选题的途径,熟悉资料获取方法,并能最终设计相对完整的研究方案。董老师的讲课内容娴熟、运用自如,课堂授课精神饱满富有感染力,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中董老师特别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巧妙融入丰富的实践案例,强化课程思政元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互动,现将董老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做法与主要特色介绍如下。
一、思维能力培养:研究选题与设计的磨砺
通过研究选题与设计的过程磨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数据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质疑和反思,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董老师在课程的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自主发现和研究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选题,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学会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其次,在讲授如何写出一篇合理可行有价值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时,董老师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和方法,帮助和培养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此外,董老师通过自己指导的专业硕士成功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鼓励学生撰写与发表学术文章,展示与分享研究成果,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与其他参赛优秀团队的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董老师通过“先前经验(X)对农户电商参与行为(Y)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这个案例的导入,由浅入深,抽丝剥茧,逐层拆解,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维。从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献的综合、比较、归纳、总结与评述,到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与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研究方案设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从逻辑关系的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到以Y为落脚点阐述清楚X对Y的影响,从而明确: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凭什么做?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思路。同时,董老师督促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多读文献、多跟着导师与师兄师姐学习与实践、尽早思考打磨与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构建毕业论文开题的路径。
董老师的这些具体翔实的授课做法,不仅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为学生后续的科学研究、学术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实践融合创新: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董老师通过将课堂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多维度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成长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利用银杏节及校园开放日等活动作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推广,从策划、执行到反馈全过程,深入了解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包括生产、加工及销售等环节,从而深化了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其次,促进产教融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项目、接触行业前沿的机会,将课堂理论直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再次,鼓励科创融合,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论文开题选题,这既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
董凤丽教授是沈阳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示范村服务团队首席专家,她带领的团队分别为铁岭市昌图县平安堡镇十里村和昌图县泉头镇马家村提供农产品的品种更新、生产技术、电商销售及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据悉在沈农银杏节校园开放期间举办的“辽宁省优质农产品进校园”活动中,通过现场体验互动、品尝试吃、打卡分享、发放宣传单、推广抖音账号等方式,将十里村的农产品“彪舅”牌东北酸菜现场销售出两百多箱、三千多袋、四千多斤,另有一万多斤“参宝”牌胡萝卜的销售及订单。活动结束后十里村的村书记微信留言给董老师,给予高度赞赏和特别感谢。彰显了沈农师生的仰望时空、脚踏实地,为服务“三农”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更是沈农这所高等学府的厚重文化底蕴、强大科教实力及人才技术优势,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生了“产品进校园、品牌出辽宁”的辐射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董老师围绕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调查与设计等环节,通过多维实践创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三、课程思政融入:农业发展与国家责任担当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农业发展成就与政策,弘扬农业文化及传统美德,了解农业科技创新及创业精神等,能够使学生逐渐领悟到国家政策导向的深远意图,以及社会发展对新时代青年的迫切需求,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点燃学生们内心的激情与梦想。在董老师的课堂上,她适时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等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这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的内涵,更赋予了学习以深远的时代意义,使学生能够站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高度,深刻洞察政策导向与社会需求,增加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同时,董老师通过分享乡村振兴示范村——铁岭市昌图县平安堡镇十里村和泉头镇马家村等案例,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感受国家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与认同,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与强烈使命感。
董老师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颗爱国、奉献、担当的种子,这些种子将随着他们的成长而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综上,董老师在《社会调查与研究设计》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多维能力为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研究选题与设计磨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促进实践融合创新,融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为我国农业发展与国家富强的责任担当。董老师通过对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教学做法与特色值得大家的学习与借鉴。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校长、王海龙副校长、孙光国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